台湾青年分享大陆发展机遇:“这已成为我的→第二故乡”
点赞:48593 | 浏览:31632 | 发布于:2022-01-19 14:23:15中新网漳州1月2日电 (记者 张金川)位于福建省漳州↑市龙文区蓝田经济开发区的漳州憙玥会月子中心环境优雅,简约大气。从〖月子中心的设计建造、设施配『备到人员培训和运营管理,来自台中的张素慧倾注了不少心血。

2019年,张素慧作为福建省引进⊙的台湾高层次人才,跨海来到漳∮州。深耕两岸月子产业的她,参与憙玥会月ㄨ子中心的筹建和运营,出任漳州憙玥会月子中心运营长。
“台湾月子产业发展比较早,整个管理♀体系相对成熟。”张素慧从台湾第一家月子中心刚落成就在里面任职,至今从事母婴护理和月子产业工作ぷ已有二十多年了。
正因为十分看好闽南月子市〗场,张素慧坚定选择跨海来漳州发展。“漳州作为闽南城市,有着悠久的月子传统;随着时代的@ 发展,新生代宝妈对于健康坐月子和科学育儿的■需求越来越迫切,而本地市场在专业月子机构这块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,所以漳州︻的月子产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。”

“漳州坐月子的传统习惯和台湾几乎是一模▲一样的。”张素慧表示,得益于一脉相承的人文风俗和饮食习惯,台湾月子产业发展的许多经验和做法也非常适合◥在漳州市场推广。
如今,张素慧每天都会例行对厨房、婴儿房、月子▓房等区域进行多次巡查,了解宝妈实际需求,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培训,手≡把手进行指导。
受惠于大陆一系列惠及台胞的举措,张素慧告诉中新网记者,她和中心内的台籍员工来∮到漳州后,很快便解决了“吃喝住行”遇到的实际问题,快速融入“在地”。

对♂于漳州月子产业的未来,张素慧充满信心。她表示,希望带动更多专业人才来漳∏州,将月子中心打造成为闽台两岸孕育文化服务交▽流平台。
同样位于蓝田开发区的漳州国峰精机有限公司,是台湾桃园本厂以外的第一家旗舰分厂,专业生∑产针织大圆机。该公司总经理、台湾青△年陈胜裕透露,公司成立21年来业←绩逐年上升。
让陈胜裕感到暖心的是,大陆一旦出台政●策,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与企业紧密联系与交流,都会来指导企业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。
“在大陆发展得很好,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。”身为龙文区台商投☆资企业联谊会会长的陈胜裕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◥如是说。
来自台北的陈胜裕※是接力父辈产业的“台二代”。由于父亲年龄增长,他前些年便从厦门来到漳州帮父亲打理企业,并把太太和小孩也带来了。
国峰精机是针织大圆机产品生产的代表性企业之一。陈胜裕表示,未来将主动对设备进行研发升级改造,帮助客户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,致力让企业的产品精密度再高些,更智能化些。
近年来,龙文区落实落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各项惠台利民措施,全力优化营商环境,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△新路。特别是去年以来,为『有效克服疫情影响,该区制定实施系列举措,支持工业企业复工复产,解决台资企业防疫物资困难、申请资金补助等问题▓;成立涉台检察工作室,探索实践涉台检察工作新机制,让台胞台企吃下※定心丸、安心谋发展,使得多家台企产值逆势上扬。
为进一步落实落细惠台政策,向台胞台企提供更加高效、便捷、规范的服务,今年来龙文①区行政服务中心还设立“台胞台企综合服务窗口”,统一受理台胞台企审批事项,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,提升台胞台企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官方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已经有30多家台资企业扎根龙文,近100名台胞在此安居乐业,交流合作的领域涉︾及针织机械、食品、制造业以及传统武术、朱子∏文化等方面。
龙文区委书记¤朱真表示,坚持打开大门搞建设,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,构筑更◤高水平的开放平台,不断增强城市开放核心力、虹吸力;做细“通、惠、情”三篇文章,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,打造台ω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。(完)
相关文章
- 20220119汪文斌:美日澳嘴上说自由、开放、包容,实际上却在拉帮结伙
- 20220119图书“花式销售”是突围创新还是饮鸩止渴?
- 20220119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
- 20220119台风“雷伊”已致菲律宾405人死 约450万民众受灾
- 20220119【每日一习话】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
- 20220119福建特大走私毒品案宣判 2人死刑
- 20220119中纪委推出元旦、春节期间“四风”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
- 20220119国家市场监管总局: 特斯拉召回部分进口和国产电动汽车近20万辆
- 20220119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破百万例 再次刷新纪录
- 20220119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两个多月 公益诉讼成个人信息保护利器
小编推荐
- 20220119湖南一高校内湖冬捕 邀师生吃全鱼宴迎新年
- 20220119暴雪成灾 冬季风暴横扫美国多地
- 20220119邵佳一应援“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”短视频征集大赛
- 20220119粤西最长跨海大桥——通明海特大桥建成通车
- 20220119疫情严重仍需到校上课 纽约知名高中学生罢课抗议